从1到N,家庭暴力会代际传递

从1到N,家庭暴力会代际传递

  近日看到一则令人心惊的视频:一辆白色轿车以极快的速度从街角转弯过来,目标非常明确,直奔奶茶店门口身着连衣裙的年轻女孩,由于速度太快,该轿车还带倒了路边的一辆电动车。
 
  男子下了车对女孩锁喉拖拽,强行塞入车内,动作相当之凶残,对一个弱女子连续的拖、摁、扔、撞,感觉他面对的不是一条鲜活的生命;女孩极力反抗,拼命嘶喊。
 
  一开始无人理会,女孩非常绝望,幸而后来有见义勇为的人上前制止,女孩才得以逃脱。
 
  视频中最刺激人心的还不是画面,而是女孩子不绝于耳的惨叫声,实在是让人闻之色变。
 
  跟随事件往下深究,事情的后续居然是男子出来轻描淡写的表示道歉,“写保证书保证不再骚扰”,“双方均表示不再追究责任”,“这件事就这么算了吧”……
 
  女孩表示:该男子是前男友,分手原因是因为多次被前男友暴打;而男子则云淡风轻地表示,“我已经知道错了,这件事希望大家不要再提了”。
 
  类似这样的极端事件不断的出现,每每看到这样的新闻,身边就会有女性朋友或愤怒或害怕。
 
  2021年7月10日,乐清市发生一起因严重家庭暴力引发的故意杀人案件:
 
  知名网红惨遭家暴:
 
  这样不断出现在亲友、伴侣之间的暴力甚至杀害动摇了人们心中关于“爱”的底线。施暴者将恐惧和恶意带进了本应该充满爱的亲密关系中,违背了“人性”的公认准则。
 
  据相关数据显示,亲密关系间的暴力情况已经非常严重了:
 
  为什么TA会成为施暴者?
 
  当我们走进施暴者时会发现——通常施暴者是一切以自我为中心,认为自己想法什么都是对的,尤其当自己和伴侣想法和感受有冲突的时候,总是认为对方错,希望对方改变。无法感同身受的为彼此考虑,长期下去无法保持一段双方平等的关系。
 
  他们很难通过平等的对话进行沟通。于是暴力成为了一种互动的方式;在主动施加暴力的一方眼中,暴力是一种“绝对的”传达自己意愿的方法。
 
  这种方式有时是他在童年的成长经历中习得的,简单的说,很有可能他曾经就是那个被家暴的人。
 
  因为自己当时弱小,在暴力面前无法抵抗,同时也发现:暴力会让自己屈服,所以他的无意识中会有这样一种观念:暴力的对象会屈服,同时施暴的一方则象征着强大。所以,习惯于家暴的人,可能就是小时候被家暴的对象,或者家暴的见证者。
 
  现在终于长大了,当然不再愿意成为弱小的那一方,于是也透过暴力的方式,向家庭里的其他成员,宣示自己的“强大”。
 
  伴随着长大、成长、生活的压力经济的压力和各种双重压力的打压下,他的内心深处就会产生一颗暴力的种子,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生长。同时,由于创伤所带来的自卑和低安全感也是促使施暴心理生长的原因。
 
  可以说有些施暴者由于童年的暴力的阴影,造成了他日后也成为了一名施暴者。
 
  有研究显示:父母之间的剧烈争吵及暴力行为,会对孩子的心里留下非常严重的心理阴影。如内心恐惧,没有安全感……当孩子见到父亲殴打妈妈的场景后,便已经内心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他会害怕某一天,成人的巴掌或者拳头打在自己身上。
 
  在以后的亲密关系中,也总是会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。其次便是会让孩子的性格变得谨小慎微,没有自信,甚至会形成一种讨好型人格。因为在家庭关系中,他们要看父母的脸色行事。在未来的生活中做什么事情也不会主动争取,因为总会觉得没有人可以做自己坚实的后盾。
 
  最严重的影响便是会导致孩子也会掌控不了自己的情绪,通过打架等暴力行为来宣泄、排解自己的情绪。导致暴力产生的原因千奇百怪,但究其根本原因还是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。
 
  当愤怒到达一定程度便需要发泄,于是打架便成了最好的发泄途径。孩子也会在潜移默化下变得脾气暴躁,没有耐性,甚至也会通过打架来宣泄自己的情绪。
 
  暴力是会被学习的
 
  针对儿童习得暴力行为的原因,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阿尔伯特·班杜拉曾做过一个实验。
 
  研究者从斯坦福大学附属幼儿园中,各挑选了36名男孩和女孩,并分成三个组。
 
  其中,有一组儿童会观察成人对芭比娃娃施暴的场面。那个人会坐在娃娃身上,然后反复击打它的鼻子,又把它抛向空中,并在房间里踢来踢去。
 
  一边踢,一边谩骂,暴力场面持续10分钟后,实验者会把孩子带走。最后,所有参与实验的孩子,会被带进一个放置了攻击性玩具的活动室。研究人员等着孩子们对此作出反应。实验发现,那些观察过暴力行为的孩子,其攻击性远高于别的孩子。
 
  在这些孩子中,男孩平均表现出104次暴力行为,女孩则出现48.4次。同时,男孩的身体攻击倾向明显,而女孩的语言攻击倾向明显。
 
  防患于未然,杜绝暴力从现在开始
 
  暴力真的是一场无止境的轮回么?不管是语言暴力还是肢体暴力,都像一把把利刃刺伤了孩子。
 
  爸爸妈妈们,如果你们真的爱自己的孩子,就先去爱彼此吧!请为孩子营造出一个温馨,有爱的家庭氛围。
 
  我们不能避免彼此之间事事顺意处处和谐,但处理这些矛盾和冲突的时候,请尽量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解决,如果一定要解决,请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言辞,不要让成人的负面情绪影响孩子的一生的性格底色!
 
  一个孩子的生命因爱而来,也应该在爱里得到足够的滋养和孕育。
 
  守护好孩子幼小的心灵,才能阻断暴力的传递之路。
 
  让我们一起守护好孩子,将暴力从我们的关系中永远删除!

本文来自投稿,不代表懂爱心理立场,本站也不具有版权,如果侵犯您的权利,请联系删除(点击这里联系)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gzdongai.com/3177.html

(0)
adminadmin

相关推荐

发表回复

登录后才能评论